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正在广州、江门、东莞同步联展。南方+记者了解到,该展览挖掘深入,运用并展示文史研究新成果、实地调研新发现速配资,包括充实西线转移史实、挖掘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照片等。
充实西线转移史实
虎口营救,步步惊心。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段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帮助困留在香港的知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虎口脱险”。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充分运用文史研究新成果、新发现。之前关于经白石龙、沙鱼涌的营救路线即中线、东线营救的记录和研究比较详尽,展览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包括充实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
西线营救单元介绍,中共党组织安排被日军点名和在港影响较大的新闻界和电影界文化名人从水路撤离香港。由中共党组织联系好船只,从港岛乘船经长洲岛到澳门,再经台山、中山等地,安全转移到广西桂林等地。
经台山东滘口登陆的主要有两批文化名人。1942年1月5日,夏衍、蔡楚生、陈曼云、谢和赓、王莹、司徒慧敏、冯亦代、郑安娜等21人离开香港经长洲岛抵达澳门。夏衍一行于1月20日自澳门出发,往西穿越日军封锁线,22日抵达台山都斛东滘口。另一批是范长江等人。1月10日,范长江、沈谱夫妇会同梁漱溟、陈此生、陆浮五人离开香港前往澳门。1月17日,范长江一行乘船从澳门出发,于1月18日抵达东滘口,随后走陆路,顺着肇庆、梧州一线辗转前行,最终抵达桂林、重庆。
另有叶浅予、戴爱莲、徐迟、盛舜、罗寄梅等一行八人从香港转至澳门后经中山、江门等地抵达桂林。他们从香港的出发时间是1942年2月23日。李少石、廖梦醒夫妇也是经由此线路转移到重庆。
在桂林期间,叶浅予画成《香港受难图》(又名《逃出香港》组画)23幅,记录这次被困受难的经历。1943年1月,在桂林举办“香港的受难”画展,展出美术家目击日寇侵占香港的暴行及香港人民深受苦难的油画、木刻、水彩、素描、漫画等100余件。叶浅予出展的作品当中,就有这套《逃出香港》组画。
《逃出香港》组画之《江门伪警》。
学者对西线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澳门、广州湾等重要中转站的深入挖掘与调研方面。
以广州湾为例速配资,1942年2月香港与澳门、香港与广州湾(今湛江)通航之后,广州湾作为中立国租借地,成为文化人士脱离日军统治的重要目的地和转运地。千家驹获得党组织秘密资助,携家眷七人坐运煤船抵广州湾转赴桂林。展览以图文形式介绍了千家驹以及陈寅恪、冼玉清、陈衡哲、薛觉先、马师曾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协委员的文化名人经广州湾西线转移的史实。
展览上,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图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该路线图完整勾勒出东、中、西及个别营救路线的行动路径,包括水路、陆路、公路和铁路等重要节点和详细路线,填补了以往叙事中较为模糊的环节,让人一目了然了解大营救路线全貌。如从老隆转移至韶关的公路路线、广州湾(今湛江)至广西贵县(今贵港)的徒步路线等细节,均参考《和平县志》等地方文献和凌叔华等名人记录进行详勘。同时,还查阅民国时期广东海岸线资料校勘航线。按照省地图院提供的1936年珠海地区岛屿情况,三灶、南北水等地均为岛屿。按此,澳门至台山东滘口航线几为直线,与当今大有不同。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图。
展览还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其中,省级以上政协委员59人,民主人士4人,文化名人40人。除了个人生平主要事迹,还特别标注每个人在大营救期间的主要活动。
挖掘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
在筹备展览时,团队专程赴港澳及省内十个地市实地调研,在当地热心人士和文史工作者帮助下,挖掘香港元朗杨家祠、山寮村王氏宗祠旧址,澳门东亚酒店,韶关兢业楼旧址,河源老隆义孚行旧址、明经第、中翰第,梅州罗翼群旧居,汕尾白沙浮海滩等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
其中,邹韬奋、茅盾、胡风等文化名人居住过的新界元朗十八乡大棠村杨家祠(又称“适庐”,以下简称“杨家祠”)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保持原状的大营救相关文物建筑。
展览复原了杨家祠当时的厅堂“敦敬堂”,并展出当年文化名人使用过的桌凳原物,其中,八仙桌的背面还有制作年份“1939”的白色标记。
1933年,原籍梅县的印尼华商兄弟杨竹南和杨卫南修建了杨家祠。杨家祠因背靠环山、地形隐蔽且房间众多,是港九大队的秘密交通站和联络点,也成为大营救理想的中转站。如今,杨卫南的儿子杨永光一家还居住在此。本次展览之际,杨氏后人将这套桌椅捐赠给省政协文史馆。
杨永光说,母亲有时会和他提起这段往事。现在他还依稀记得,当时经常有陌生人来到家中,或吃一顿饭,或安歇几天就走。
“捐赠桌凳,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段历史。”在展览现场,杨永光携家人和桌凳合影留念,“这套家具对我们来说很有纪念意义,也希望更多人看到它们。”杨永光说。
展览展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期间,民主人士与文化名人在新界元朗十八乡大棠村杨家祠留宿期间用过的桌凳原物。捐赠者杨永光(左)和家人在展览现场合影留念。 南方+记者 张冠军 摄
特设“政协印记”展区
展览还突显政协特色,特设“政协印记”展区。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相关人士中,33人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省级以上政协委员中,曾参与组织领导大营救及被营救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有59人,包括全国政协领导4人、全国政协委员29人、省级政协领导19人、其他省级政协委员7人。历任广东省政协领导12人中,方方、尹林平、梁威林、饶彰风、梁广、杨康华、谭天度7人为大营救的组织指挥者,陈汝棠、邓文钊、李伯球、胡希明、沈永椿5人为民主人士和工商界人士。
更多亮点,现场观看。展览活动在广州将持续至10月10日,在江门、东莞将持续至10月下旬,地点分别在农讲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和东莞市黄江镇黄牛埔美术馆。
文字:南方+记者 马立敏 通讯员 张可
图片:南方+记者 张冠军
参考书籍: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岭南的记忆》速配资
公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